来源:@华夏时报微博
华夏时报记者 张玫 帅可聪 北京报道
2023年4月7日,同宇新材料(广东)股份有限公司(下称“同宇新材”)IPO申请成功通过深交所上市委会议,但其IPO进程却在过会后陷入长达两年的停滞。
2025年4月14日,同宇新材正式提交创业板IPO注册稿,拟募资13亿元用于扩产及补充流动资金。
然而,长达数百页的招股说明书,却暴露出业绩持续下滑、研发费用率相对较低等问题。这家自称“打破外资垄断”的电子树脂企业,其IPO之路究竟是“国产替代”的破局之作,还是资本市场的又一次“泡沫”狂欢?
净利持续下滑
同宇新材的主营业务是电子树脂的研发、生产和销售,主要应用于覆铜板生产。
公司主要原材料是基础液态环氧树脂、四溴双酚 A、DOPO、双酚 A 和环氧 氯丙烷等。2022年度、2023年度和 2024年度(下称“报告期”或“2022年至2024年”),公司直接材料成本占主营业务成本的比例分别为 91.44%、87.76%和 85.59%。如此高的占比意味着,一旦原材料价格有所波动,将对公司生产成本、销售价格和盈利能力产生较大影响。
招股书显示,2022年至2024年,同宇新材营业收入分别为11.93亿元、8.8亿元、9.52亿元;同期公司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.88亿元、1.64亿元和 1.43亿元,持续下降。2025年一季度,扣非净利润预计同比再降1%。
深交所2024年修订的《创业板企业发行上市推荐暂行规定》明确要求,企业近三年营收复合增长率不低于25%。同宇新材营收增长率显然低于25%。根据现行创业板注册制规则,豁免条件为“最近一年营收不低于3亿元”且“符合其他创新性标准”。
对此,同宇新材近日回应《华夏时报》记者称,公司2024年营业收入为9.5亿元,可豁免营收增长率要求。
知名财税审专家刘志耕对《华夏时报》记者表示,创业板注册制改革后,监管逻辑从“单一财务指标”转向“成长性+创新能力”的综合评估。营收负增长企业即便满足豁免条件,仍需在技术壁垒、市场空间、商业模式等方面提供充分证据,否则难以通过对持续盈利能力的实质性审查。
“国产替代”被指缺乏数据支撑
根据招股书,报告期内,同宇新材的重要客户主要包括南亚新材、建滔集团、华正新材、生益科技、超声电子和金宝电子等覆铜板知名企业。同宇新材通过持续深耕覆铜板领域核心技术,重点为上述企业提供以国产化替代为核心的高端应用解决方案。
不过,值得关注的是,有观点认为,公司宣称的“国产替代”缺乏数据支撑。招股书未披露行业国产化率基准数据,核心技术产业化进程亦缺乏量化指标支撑。
对此,同宇新材回应《华夏时报》记者称,公司凭借技术创新,在中高端电子树脂领域打破了外资、台资企业的技术垄断,有效降低了覆铜板厂商对进口电子树脂的依赖,实现了进口替代。近年来,出于对供应链安全等因素的考虑,公司主要客户逐渐加大对国内供应商的采购,公司销售数量和所占份额稳步增长,尤其是建滔集团和生益科技的增长速度较快。公司部分产品占南亚新材、建滔集团、华正新材、金宝电子相关产品的采购份额已达到 50%以上,公司相关产品占主要客户同类产品的采购份额整体呈上升趋势,公司主要产品的进口替代程度逐渐提升。
此外,覆铜板行业周期波动在客户群业绩中充分显现。财务数据显示,同宇新材主要客户如南亚新材、建滔集团等近年业绩大幅下滑。2022年,南亚新材、华正新材、生益科技营业收入同比跌幅已超9%至11%,扣非净利润更遭遇断崖式下滑:南亚新材骤降106.19%,华正新材跌91.26%,生益科技降43.5%。建滔集团当年溢利份额同比收缩66.09%,预警下游寒冬将至。
至2023年,业绩分化加剧。南亚新材营收跌幅扩大至21.05%;华正新材虽营收微增2.31%,但扣非净利润暴跌970.29%,暴露“增收不增利”困境;生益科技营收降7.93%,净利润续降23.57%。建滔集团溢利跌幅收窄至43.56%,仍处下行通道。
2024年,南亚新材扭亏为盈,华正新材亏损幅度缩小。
然而,根据2024年年报,华正新材亏损收窄主要依赖非经常性损益。而2024年南亚新材虽扭亏,但仅过去一个季度,至2025年一季度,南亚新材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就变为-1.37亿元。
研发费用率约2%
有观点认为,尽管标榜“技术突破”,同宇新材核心技术却显示出“成色不足”,研发费用率常年低于行业均值。2022年至2024年,其研发费用率分别为1.25%、2.17%、2.27%,远低于同行均值的4.15%、4.06%、5.43%。招股书亦未披露核心技术专利数量,高端产品如苯并噁嗪树脂仍处于“小批量试验”阶段。
这与募投项目的激进扩张形成鲜明反差。公告显示,公司目前产能紧张,报告期母公司产能利用率为100.04%、105.93%和116.37%。
同宇新材13亿元募资中12亿元用于建设20万吨电子树脂产能,而公司2022年销售数仅为3.7万吨,2024年有所增加,但也仅为4.6万吨。根据招股书,如募资成功,公司电子树脂产品的生产能力将大幅提升至约13万吨/年。
然而,如此大规模的扩张,该如何确保消化?
对此,同宇新材回应《华夏时报》记者称,公司合理规划投产进度,避免新增产能消化压力集中出现。公司在募投项目设计建设时考虑了新增产能的释放过程,项目建设周期为18个月。募投项目于2024年7月开始投产,处于设备调试、试生产、产能爬坡阶段。因募投项目的产能逐步释放,产能消化压力不会在短期内集中出现,公司拥有较长的时间用于新增产能的消化准备;此外,公司还会通过维护现有客户、拓展新客户,提供系统化解决方案,以及接收车间二生产能力等方式予以消化。随着公司竞争力的不断提升,业务的进一步开展,未来新增产能消化具备合理性和可行性。
不过,公司回应仅提到“分阶段消化产能”,未提供下游市场需求增长的量化依据。
责任编辑:麻晓超 主编:夏申茶